一场疫情,让测温这个冷门行业发起了“高烧”
admin
2021-02-05 00:48:47
0

疫情当前,体温检测成为防控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重要举措。人脸识别测温一体机由于具有快速测温、口罩检测、人脸识别、考勤打卡等功能,可有效减少接触传播,防止病毒扩散,被各场所广泛应用。

一场疫情,让测温这个冷门行业发起了“高烧”

红外测温市场“芯”当家

发热是本次新冠肺炎的重要症状之一,体温检测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和手持式测温仪是本次疫情中最为典型的两种红外测温类型。前者是基于微测辐射热计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全自动红外快速体温筛查系统;后者则是基于热电堆红外传感器的手持测温仪。无论是哪种红外体温检测设备,都对疑似患者的甄别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红外测温芯片的市场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测温设备的井喷式需求增长导致上百家企业涌入这个医疗器械市场,形成价格暴涨、质量不保的“市场乱象”,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测温枪核心部件红外热电堆温度传感器的缺货。据了解,国内手持式测温仪的热电堆红外传感器大多数来自国外企业。由于价格高、出货量有限且部分产品出口到中国受限制等原因,国外红外热电堆温度传感器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这次疫情给国内传感器企业带来了一次大考。据悉,红外传感器芯片采用MEMS工艺,它对线宽没有过多要求,但对设备却有特殊要求。红外传感器芯片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是深硅刻蚀,因为耗费时间,且不易在短时间内扩产,因此,影响芯片产量。由于投放到市场的芯片数量太少,所以出现一芯难求、价格暴涨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与手持测温仪相比,虽然自动体温筛查系统也是供不应求,但是其核心的红外热成像芯片的供应情况就要好很多了。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推出自主研发的红外热成像探测器,我国才打破西方封锁,逐步发展起我们自己的民族红外产业。

为何要引入AI

虽然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可以让我们轻松“检测”出发热点,但是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在热红外线“眼”中,同样温度的物体是归为一类的。

简单一点儿解释,假如小明与同伴小李手里的保温杯都被检测为38°,那么小明与拿着保温杯的小李都得被扣下来。如果追究更加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便在于“不同物体的发射率”对温度测量精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里的“发射率”,是由波长、温度、物体材料以及物体表面条件综合决定的,要想获得可靠的数据非常困难。

环境因素绝对不能忽视。一般火车站和汽车站都闹哄哄的,而且温度比较高,所以很多公司的测温仪精度并没有很准,一定有人数检测上限。但是,仅从物体发射率来看,相对于金属,人脸(或者说人的皮肤),在中波红外与长波红外的两个波段范围能够吸收大量的入射能量,简单说,就是发射率较高,受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人体发出的热辐射比较稳定,在特定范围内,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分割”。因此,对于市面上大部分热红外测温仪生产商来说,即使不特别提到“人工智能”,也不得不开始在系统中尝试使用与AI相关的脸部识别算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摄像头找到测试区域,把其映射到热成像摄像头中;接下来,要取出这片区域的温度,通过一定补偿算法来给出实际的体表温度。基于这样一套检测流程,将人脸识别技术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相结合是很有必要的。

百亿规模的全新蓝海市场蓄势待发

目前人体体温快速筛查将有百亿级以上的市场需求。据预计,仅交通运输行业对红外测温设备的需求就将达到41亿元。此外,国内高校、医院、安防、大型企事业单位整体预期将数倍于轨交系统,而大型公众活动场所都将迎来新的设备列装周期。

专家预测,疫情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将持续3-6个月,也就是说红外检测市场的火爆至少还将持续半年之久。在此基础上,一个具备百亿规模的市场正在迅速成型。

此外,由于疫情期间国家给予了多个行业(比如生产口罩)实行国家收储政策,即疫情过后国家将收购多余的产能来为企业解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其他产业的工厂在生产口罩的原因。

然而当疫情过去,资本会选择那些更具备发展前景的行业,而借助疫情一炮走红的红外市场很可能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

据统计,随着红外监测产品在医疗、安防、车载、电力等行业应用的逐渐增多,2023年全球市场有望达到74.7亿美元。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全行业对于红外监测的热情,而让安防企业投入其中的除了他们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外,还有这个正在飞速增长的市场价值。

相关内容